蛋用鵪鶉的飼養管理
一般情況下,按其生理特征大致可分為雛鵪鶉即育雛期(0—2周齡)、仔鵪鶉即育成期(3—5)周齡到性成熟前永久羽已基本換好,生產中日常將前兩期稱為生長期,5周齡后初見蛋為產蛋期。
1、 育雛期
1.1、育雛的基本條件
(1)、育雛溫度 第一周一般為37—39℃,以后每周下降2—3℃,直到鵪鶉不怕冷為止。生產中應做到看雛施溫。育雛濕度為50%—70%,第一周為60%左右,濕度不宜太大。注意通風換氣,保持空氣新鮮。
(2)、飼養密度 1—7日齡,每平方米100—120只、8—14日齡80—100只,15—21天每平方米65只,22|—35日齡每平方米55只,36日齡以后每平米45只。
1.2、育雛的開食和初次飲水
(1)、初次飲水 進入育雛籠后應讓雛鵪鶉稍稍休息一下,熟悉環境,兩個小時后開食飲水,開水最好使用冷開水,可以在飲水中添加5%葡萄糖、多維、及恩諾沙星等抗菌藥物,增強雛鶉的抵抗力,預防疾病發生。
(2)、開食 開食即在開飲后兩個小時開始,可將飼料撒在料盤上誘導雛鶉采食,之后可以使用小料桶進行加料,應注意做到少喂勤添,盡量讓每只鵪鶉都吃飽。
1.3、育雛期注意事項
(1)、育雛期間的溫度應保持均勻,避免忽冷忽熱。
(2)、加強通風、及時分群。
(3)、做好預防性投藥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
小型禽類消化器官容積小,一旦發生患病,消化道食物不多或已無食物,若此時用藥反而效果不佳,甚至加速死亡,故在育雛階段更要做好預防性投藥工作,在開食前要注意上呼吸道病,后要注意白痢、腸炎、球蟲病等。 (4)、飼養管理人員應隨時注意觀察雛鵪鶉的狀態,檢查溫度濕度和通風是否正常。加料、換水并清掃衛生等。
2、仔鵪鶉的飼養管理
(1)、為確保仔鵪鶉日后的產蛋性能,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喂,這不僅成本降低,防止性成熟過早,又可提高產蛋數量。
(2)、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%。
(3)、控制飼喂量,僅喂標準料量的90%。一般仔鵪鶉開產日齡控制在6周齡為宜。
(4)、注意鵪鶉的轉群,可同時結合防疫、分群、稱重。轉群最好早晚上進行。
(5)、35日齡時應該隨時抽取鵪鶉稱重,計算平均體重和均勻度。
(6)、注意進行分群,及時淘汰沒有價值鵪鶉。
3、產蛋期的生理特點
3.1產蛋期的生理特點
(1)、開產時鵪鶉身體發育尚未結束,體重還在增加,因此應供給充足的營養。
(2)、產蛋期鵪鶉對鈣磷的需求量增加,日糧中含鈣量應達到2.3%—2.5%。
(3)、產蛋期鵪鶉對光照的反應比較敏感,光照的下降會引起鵪鶉產蛋率的下降,這種下降往往很難提升。
(4)、生產中應注意保持環境的穩定和安靜。
3.2、鵪鶉產蛋期間的飼養管理
(1)、產蛋前期一周左右應將飼料更換為產蛋料,提高鵪鶉體內能量及鈣的儲備,以后隨著產蛋率的增加喂料量逐漸增加。
(2)、淘汰病、弱、殘鵪鶉,并在開產前做驅蟲一次。
(3)、飼料中添加多維、及適量藥物以預防輸卵管炎癥。
(4)、光照的增加,應在開產前兩周開始增加光照,可每天增加10—15分鐘,直到16—20小時,強度13勒克斯為止。
(5)、飼喂時可采用前導性飼養,及在開產前一周開始使用產蛋料,要保證飼料的采食量,確保飼料自有采食。
(6)、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,鵪鶉飼養的最佳溫度在20—25℃,超過30℃就會引起生產下降。
(7)、高峰期應保證生產管理的穩定。
(8)、產蛋后期應及時的補種疫苗,注意增加維生素和鈣的含量。
(9)、適時淘汰
3.3產蛋期注意事項
(1)、平時應注意觀察鵪鶉的采食、飲水、精神狀態、糞便、產蛋率、蛋重、蛋殼質量,及是否有呼吸道癥狀等,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措施。
(2)、及時清除糞便,保證舍內空氣的新鮮。